這次跟團, 帶著十分自動的 Canon EOS 5D Mark II , 還有一台幾乎全手動的 Leica MP 取代之前會帶的 Contax T3.
分享一下這次帶的裝備.
5D II 的鏡頭帶了二顆, 24-70mm F2.8L 以及 17-40mm F4L.
Leica MP 只帶一顆, 裝在機身上的 Summicron 35mm F2 ASPH.
傷腦筋的是, 因為懶得帶 reporter 六格大包, 只帶 Jenova 的二格包, 以前嬌小的 T3 能塞外頭的網袋, Leica MP 可就沒地方塞了. 這樣一來變成總得有一個東西在外頭. 搭飛機時, 5D2 裝 24-70 以及 MP 裝入相機包後腳邊, 相對下較便宜的 17-40 則是用厚衣服包了直接丟進背包, 放在頭上的手提行李箱. 在遊覽車上時, 因為常想著拍外頭, 所以 Leica MP 和一顆鏡頭住相機包, 5D2 視情形裝鏡頭( 大多時候是 24-70 ) 放在座位上, 要拍隨時抓了就能拍窗外. 至於平常行程就還好, 反正總有一台或二台掛在脖子上.
可是不知道是 MP + 5D2 太重, 還是脖子上掛太多東西( 最多時 5D2 + MP + 相機包 + J 的包包 + 導覽器 * 2 ), 在走城堡的行程時, 到了後半段, 背上有條筋痛到連路都沒辦法走! 幸好隔天就好了, 回來後也沒再痛過.
即使很重, 即使背到不舒服, 可是拍回喜歡的照片, 還是覺得十分值得, 尤其是帶著 MP 在巴黎街頭漫步在假日市集採買, 感覺實在不錯. 鏡頭上的對焦尺也幫了很大的忙, 在手動設好曝光值和估好焦後, 只要構圖完馬上就能拍, 速度比用自動相機快上不少, 加上相機個頭又小, 不會太引人注目. MP 如當時購買時所預期的, 有夠低調! 行程中也不只一次拿給團友, 請他們幫忙拍照, 可是一直到了巴黎, 才被某位幫拍多次的團友看到上頭的 Leica 字樣. 雖然有人說沒有紅標, 怎麼像 Leica, 不過出門在外, 低調點好呀!
至於數位機, 只能說實在太方便了. 教堂, 餐廳, 靠 ISO 100 的底片實在難拍, 雖然也有幾張成功, 但失敗手震仍居多, 要是沒有 5D2, 和平咖啡館, 塞納河夜遊等, 大概都拍不出來了.
囉嗦完畢, 看照片吧! 和回顧不同, 只選喜歡的照片, 不限一地一張, 可能一處多張, 也可能一天下來, 一張也沒選出來.
這二張是這次最喜歡的照片, 剛好一張是由 Leica 拍攝, 一張是 5D2.
這張巴黎鐵塔, 沒拍出大家在巴黎愛拍的浪漫風, 但是自己覺得十分忠實地重現了夏洛特宮廣場上的氣氛, 賣紀念品的人, 拍照的人, 以及巴黎鐵塔. 是 A 的照片中難得有人當主角的.
這張翁弗勒的港灣, 在順光的情形下拍攝. 陽光下帶藝術氣息的房舍, 水中明顯的倒影, 看起來就頗舒服. 拜 5D2 高畫素之賜, 拿到 ibon 印成 A3, 看著那斜陽中露天咖啡上的人們, 好像又回到了那個下午. 果然, 好照片要看大張的才過癮.
以下就不再多說解說, 主要標明地點, 想到要說什麼再隨意寫寫了.
(路旁的油菜花田)
(洛山德, 獅子王城堡對面山坡)
(翁弗勒上方教堂)
(翁弗勒)
(翁弗勒, 逆光的港灣, 數位版)
(翁弗勒, 逆光的港灣, 底片版)
(日落大西洋 -- 舉杯飲斜陽, 無酒也醉人)
(休息站的藍天綠地)
(聖馬洛)
(聖馬洛)
(聖米歇爾山修道院)
(聖米歇爾山)
(聖米歇爾山)
(香儂頌堡前梧桐步道)
(假日市集)
(假日市集)
(傳統市集)
(Blois 的 Maison de la Magie )
(Blois)
(香波堡, 數學的精確和藝術的結合)
(莎特)
以下都是巴黎,
(凱旋門前)
(夜遊塞納河)
(羅浮宮, 真實和倒影, 界線似乎更淡了)
(血拼的一天)
(Lafayette 內的 Pierre Herme)
(街景)
(街景, 充滿韻律感的擦窗戶)
(街景, 完全不顧紅綠燈的行人)
(街景, 羅浮宮旁走道)
(街景)
(羅浮宮前夜景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