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上壘率比打擊率對球隊幫助更大, 為什麼只有打擊王, 沒有上壘王 ?
棒球員的特性那麼多, 打擊率, 長打率, 防守範圍... 怎麼評估每個球員的市場價值 ?
新秀球員是潛質重要, 還是過去紀錄重要 ? 潛力裡有什麼是看不出來的 ?
如果不是有錢球隊, 勢必要對某些特性做取捨, 要取什麼捨什麼 ?
我們習以為常的標準, 真的就是對的嗎 ?
魔球的主角, 幾乎是將整個棒球理論翻了一翻, 有些習以為常認為是重要的, 在仔細分析紀錄後, 卻發現反倒可能傷害球隊! 姑不論運動家還沒拿到冠軍, 今年又是有錢隊伍捧冠, 書中許多想法, 是可以讓我們對棒球紀錄, 球員的評估好好想一輪的.
此外, "如果依打者習性左移幾步, 就能簡單接球, 但也得不到掌聲". "要避免失誤很簡單, 一開始跑慢點就好了" 我們有沒有可能過於苛責出問題的事件, 低估無赫赫之功善戰者的能力?
看完魔球, 除了對主角比利比恩的勇氣和手腕佩服不已, 腦子裡轉最多的, 就是把整個評估方式打破重新省視的想法, 套用在工作上. 讓我們換個字眼, 把球員換成員工, 把前述的上壘率, 打擊率等, 換成員工的專業技能, 那麼我們習以為常評估新人, 評估表現的方式, 是否正確呢 ? 要怎麼樣才能確定新的評估法正確呢 ? 要怎麼利用新的評量方式, 讓工作更有效率且完成得更好呢 ?
魔球提出來的, 除了對棒球理論的省思外, 也開啟了一條對日常生活重新審視的通道, 有辦法走過這昏暗不明的通道嗎 ? 通道的另一端是什麼 ? 能由通道另一端拿到寶藏, 改善現有的體制嗎 ? 雖然還沒有答案, 不過在心裡冒出的這些問題, 應是看過魔球後的最大收穫了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