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了 400D 剛好一年左右, 在去年十一月底, 到土耳其玩了一趟, 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拍照, 對不同鏡頭的使用和特性, 也有比較深的感受. 雖然用一年的時間並不算長, 可是小小心得, 應該和開箱文有一點點的不同,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討論.


第一次帶著 400D + 24-70mm 去宜蘭玩, 不過到下午三點多, 脖子和拿相機的左手已經快不行了, 近一公斤的鏡頭真是夭壽重. 不過後來背習慣了, 抱著他雙流公園走一趟(約四小時的山路), 土耳其玩十天, 都覺得 OK, 連手痠脖子痠都完全沒有出現. (這樣要說是 24-70 讓我變健康, 左手變有力了嗎? )

(剛買 400D 去宜蘭的照片)


去土耳其前幾個月, 剛好公司同事買了一隻 sigma 18-200mm OS, 剛好借來和手上那隻 24-70mm 比較. 或許有人會說, 價格差那麼多, 有什麼好比的. 可是出國玩, 在背包不想太大, 隨身只帶一機兩鏡的前提下, 一顆鏡頭就是一顆鏡頭, 不管價位如何, 就是佔了一個位. 所以還是得比較一下兩者的特性, 再決定是否拿 24-70 給同事當人質, 帶他的 18-200 OS 出門.


用了 18-200mm 二天, 也和 24-70 在相同場景拍了一兩張照片比較. 在大太陽底下, 光圈大多用 F8 或更小, 18-200 的小光圈不是什麼問題, 廣泛的焦段的確也十分方便, 用 200 mm 有 OS, 也不容易受手振的影響, 整體來說, 是方便的鏡頭. 不過這是在拍照環境很 OK, 像是順光, 沒有高反差, 拍靜物或風景, 陽光充足的情形下, 18-200 才有廣焦段和防手振的優勢.


可是旅遊是否真的只要焦段, 其他的都不重要呢? 有許多一閃即逝的畫面, L 鏡的快速對焦, 能提高抓住瞬間的機率, 成像也不會有淡黃的色偏, 畫面中高反差的部份, 或是有金屬光澤的地方, 也能漂亮呈現. 拉到廣角也完全沒有變形 ( 當然呀, 400D 只用到 24mm 的中間裁切, 當然不會有變形 ), 而成像的色澤, 也是豐富討喜. 至於重量, 反正是男生, 多用幾次就習慣了, 一天下來也不會覺得手痠或太重. 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帶著重甸甸的 24-70mm 出門. 而且, 需要的時候, F2.8 還能提供漂亮的淺景深呢!


於是隨身帶著 24-70mm F2.8L, 以及 T124, 車上的包包裡丟著一顆 50mm F1.4, 就這麼開始土耳其的行程. 一趟下來, 深深慶幸帶著 24-70mm 出門. 不論是番紅花城的老房子, 卡帕德西亞的奇景, 羅馬古城, 橫跨歐亞的伊斯坦堡, 24-70L 都讓人拍照時沒有後顧之憂, 可以安心專注在記錄美景. 拿起 24-70, 不必擔心天氣會否不好, 光線不足, 不必擔心廣角會不會變形, 不必擔心題材有無高反差, 也不必擔心進室內, 也不必怕想拍淺景深沒得用. 唯一不方便的, 就是廣角在 400 D 上不夠廣, 不過除了在非用廣角不可的場合, 拿出 24-70 總比會變形的 T124 來得要安心許多. 



常拍食物做紀錄的話, 坐在餐桌邊, 24-70 的焦段, 即使乘上 1.6, 仍可輕鬆涵蓋餐大部份的餐桌. 而最短對焦矩離 38 cm 的 24-70 也很方便, 不必擔心因為太近而無法對焦, 當然, 24*1.6 後, 有時需要把菜放遠一些些才拍得進去.

另外一提, 一般的變焦鏡, 長焦時鏡頭會伸長, 短焦時縮短, 可是 24-70 和大家相反, 70 時最短, 24 最長,乍用之下有點怪, 可是想一想, 這是蠻實在的設計. 如果24 最短, 那麼遮光罩為了 24 端, 一定做的很短, 效用不大. 現在遮光罩可以為了 70mm 做很深, 但 24 mm 時, 鏡頭自己跑出去, 也不會被遮光罩擋到, 這種設計很能發揮遮光罩的功能.


所以結論就是, 24-70mm F2.8 雖不能說是"方便"的旅遊鏡, 但是他卻是讓持有的人無後顧之憂, 在惡劣環境中, 能放心大膽使用, “可靠”的旅遊鏡. 

最後, 缺點還是要講一下下 :
1. 重量 : 近一公斤的重量, 得適應(鍛練?)一陣子才不會覺得累.
2. 移焦 : 得要尋尋覓覓才找得到一支準的, 準焦的換了相機又不一定繼續準...以這種價位的鏡頭來說, 很難接受.
3. 顯眼 : 太大隻了, 很引人注目, 常有可拍照的餐廳不讓拍.
4. 貴....


土耳其的幾張照片




土耳其遊記

土耳其相簿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ant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